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兴华科学教育网 >> 兴华学苑 >> 苑士团队 >> 第二期 >> 正文

活跃成员

热门视频


没有任何图片文章
探究活动的设计——培训活动系列报道之四
作者:李奇云    文章来源:兴华科学教育网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4-4-22

2004419日下午,《科学(7-9年级)》课程实验骨干教师国家级研修班学员在教育部广西师范大学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刘小兵老师和赵光平博士的组织下,对“怎样设计探究活动”进行了热烈的研讨。

学员们被分成6个小组,先在刘小兵老师的组织下,就“密度概念教学设计”这一具体问题进行研讨。专家们通过调查研究发现,在实际教学中,中小学教师对以下两个问题普遍感到困难:(1)知道、理解了新的教育理念后,在实际教学中如何把它们落到实处;(2)怎样设计科学探究活动。针对这一情况,刘老师通过一系列活动和学员们共同探讨如何进行“密度概念教学设计”:各小组的学员们阅读两种有关“密度”的材料后,结合实际情况,自行进行教学设计,并相互讨论,形成小组意见;然后进行小组间的交流,在交流的过程中,学员们分别从实际情境、教学效果、探究活动设计、实际应用等方面提出了各自的意见。总结学员们的设计思想后,刘老师对探究活动提出了两点思考:(1)强调认真领会探究性学习中的“活”和“动”,“活”一方面表现为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另一方面表现为学习活动的生成性,“动”表现为学生真正的动手动脑;(2)“开放”不等于“放羊”,好课来源于对课的“精心设计”,对老师的要求更高了。然后,刘老师组织学员们亲历科学探究活动——物质分类探究活动,学员们凭借经验、观察、掂量等方法初步进行了分类,活动中提出了不少问题,在刘老师的组织、指导下,学员们对这些问题展开了卓有成效的讨论。最后刘老师介绍了广西师大科学教育研究所师生设计的“密度概念教学设计”方案,并且结合实际教学录像详细说明了该方案的设计、实施情况以及探究性学习对学生建立概念、提高学习效率的意义,使学员对科学教学要“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真正含义有了进一步理解。

随后,学员们在赵光平博士的组织下,再次亲历科学探究活动——探究“葡萄酒”,本探究活动分为四个层次进行。第一层探究:每组用“葡萄酒+雪碧+小苏打(NaHCO3)”配置一杯“鸡尾酒”,学员们都发现配置的鸡尾酒颜色比葡萄酒的颜色要深(呈黑色)多了,这是什么原因引起的?学员经过探究,发现变黑的原因与加入雪碧无关。为什么葡萄酒加入小苏打后会变黑?经过讨论,学员们提出了四种猜想:a、酒精和小苏打反应;b、可能是HCO3-与葡萄酒中某种成分反应引起的;c、可能是Na+与葡萄酒中某种成分反应引起的;d、小苏打显碱性,葡萄酒类似酸碱指示剂,遇碱变色。然后学员们围绕“这些猜想是否合理?”“如何验证这些猜想?”等问题展开讨论,并且设计实验进行检验。通过实验学员们发现:酒精+小苏打不变色,从而排除了猜想aNaOH+葡萄酒,颜色变黑,说明猜想d有一定道理,初步排除了猜想b;葡萄酒+NaOH+醋,颜色由黑变红,排除了猜想c,进一步说明了猜想d的正确性。至此,赵博士提问:大家还想进一步搞清说明问题?从而引导学员们进入到第二层探究,通过讨论,学员们提出了以下问题:(1)红色物质是什么物质?(2)葡萄酒红色是如何来的?分析讨论后,学员们认为红色物质可能是一种色素,它由可能来自葡萄肉,也可能来自葡萄皮,也可能是人为添加的。为了验证哪一个猜想正确,学员们再次进行实验,发现葡萄酒的红色主要来自葡萄皮。并且通过第三层的探究,发现另外一种葡萄酒+小苏打后,不变色,这是为什么?如何解释实验结果?学员们猜想可能该种葡萄酒的颜色不是来自于葡萄皮(紫色),可能是人工色素。然后他们用实验验证了人工色素+小苏打(或其他碱性物质)是不变色的。自然,就进入到第四层探究:家庭中如何检验人工葡萄酒?经过讨论,学员们提出可以用肥皂水或者洗衣粉水来检验,然后他们用实验证实了他们的方案是正确的。最后,赵博士和学员们就“能否把这一活动应用到初中教学中去?”进行了交流和讨论。

 

探究活动的设计——培训活动系列报道之四


发表时间:2004-4-22 15:39:52  点击 1630 次

 


2004年4月19日下午,《科学(7-9年级)》课程实验骨干教师国家级研修班学员在教育部广西师范大学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刘小兵老师和赵光平博士的组织下,对“怎样设计探究活动”进行了热烈的研讨。


学员们被分成6个小组,先在刘小兵老师的组织下,就“密度概念教学设计”这一具体问题进行研讨。专家们通过调查研究发现,在实际教学中,中小学教师对以下两个问题普遍感到困难:(1)知道、理解了新的教育理念后,在实际教学中如何把它们落到实处;(2)怎样设计科学探究活动。针对这一情况,刘老师通过一系列活动和学员们共同探讨如何进行“密度概念教学设计”:各小组的学员们阅读两种有关“密度”的材料后,结合实际情况,自行进行教学设计,并相互讨论,形成小组意见;然后进行小组间的交流,在交流的过程中,学员们分别从实际情境、教学效果、探究活动设计、实际应用等方面提出了各自的意见。总结学员们的设计思想后,刘老师对探究活动提出了两点思考:(1)强调认真领会探究性学习中的“活”和“动”,“活”一方面表现为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另一方面表现为学习活动的生成性,“动”表现为学生真正的动手动脑;(2)“开放”不等于“放羊”,好课来源于对课的“精心设计”,对老师的要求更高了。然后,刘老师组织学员们亲历科学探究活动——物质分类探究活动,学员们凭借经验、观察、掂量等方法初步进行了分类,活动中提出了不少问题,在刘老师的组织、指导下,学员们对这些问题展开了卓有成效的讨论。最后刘老师介绍了广西师大科学教育研究所师生设计的“密度概念教学设计”方案,并且结合实际教学录像详细说明了该方案的设计、实施情况以及探究性学习对学生建立概念、提高学习效率的意义,使学员对科学教学要“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真正含义有了进一步理解。


随后,学员们在赵光平博士的组织下,再次亲历科学探究活动——探究“葡萄酒”,本探究活动分为四个层次进行。第一层探究:每组用“葡萄酒+雪碧+小苏打(NaHCO3)”配置一杯“鸡尾酒”,学员们都发现配置的鸡尾酒颜色比葡萄酒的颜色要深(呈黑色)多了,这是什么原因引起的?学员经过探究,发现变黑的原因与加入雪碧无关。为什么葡萄酒加入小苏打后会变黑?经过讨论,学员们提出了四种猜想:a、酒精和小苏打反应;b、可能是HCO3与葡萄酒中某种成分反应引起的;c、可能是Na与葡萄酒中某种成分反应引起的;d、小苏打显碱性,葡萄酒类似酸碱指示剂,遇碱变色。然后学员们围绕“这些猜想是否合理?”“如何验证这些猜想?”等问题展开讨论,并且设计实验进行检验。通过实验学员们发现:酒精+小苏打不变色,从而排除了猜想a;NaOH+葡萄酒,颜色变黑,说明猜想d有一定道理,初步排除了猜想b;葡萄酒+NaOH+醋,颜色由黑变红,排除了猜想c,进一步说明了猜想d的正确性。至此,赵博士提问:大家还想进一步搞清说明问题?从而引导学员们进入到第二层探究,通过讨论,学员们提出了以下问题:(1)红色物质是什么物质?(2)葡萄酒红色是如何来的?分析讨论后,学员们认为红色物质可能是一种色素,它由可能来自葡萄肉,也可能来自葡萄皮,也可能是人为添加的。为了验证哪一个猜想正确,学员们再次进行实验,发现葡萄酒的红色主要来自葡萄皮。并且通过第三层的探究,发现另外一种葡萄酒+小苏打后,不变色,这是为什么?如何解释实验结果?学员们猜想可能该种葡萄酒的颜色不是来自于葡萄皮(紫色),可能是人工色素。然后他们用实验验证了人工色素+小苏打(或其他碱性物质)是不变色的。自然,就进入到第四层探究:家庭中如何检验人工葡萄酒?经过讨论,学员们提出可以用肥皂水或者洗衣粉水来检验,然后他们用实验证实了他们的方案是正确的。最后,赵博士和学员们就“能否把这一活动应用到初中教学中去?”进行了交流和讨论。


通过设计、亲历科学探究活动,学员们对科学探究以及如何设计科学探究活动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深深地体会到科学探究的魅力,纷纷表示在自己的教学中要设计并组织实施好科学探究活动,切实培养学生的探究创新能力。


                                             (李奇云供稿)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姓名: E-mail:
评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内容: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