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活跃成员
热门视频
![]() 没有任何图片文章 |
2005年12月6日上午,物理楼501教室一派热火朝天的场面,由曾平飞副教授和赵光平博士共同主持的“科学探究教学活动设计”参与式研修活动在这里进行,学员们随机组合成六个小组,手脑并用,在欢声笑语中愉快地体验着科学探究的乐趣。
活动一:“密度概念的引入”探究性教学设计
曾平飞副教授从一个看似简单实则复杂的活动开始了整个探究过程,他给每组8个表面被涂黑的大小不一的瓶子,要求在不打开瓶盖的情况下,对瓶中的物质进行归类。任务一分布下来,小组成员们就迫不及待地开始忙碌:有的通过捏挤、掂量、摇晃等方式进行初步判断,有的试图通过听的办法判断瓶中的物质,有的用控制变量法(分别控制质量M和体积V)来分类,有的则会很快的利用经验来判断瓶子的容积或借助于一定的测量工具获得数据,并由此催生出猜想。例如:有的学员认为自然界中能够找出两种密度完全相同的物质,并且对猜想进行求证,设计出了找两种密度完全相同的物质的方案:由几种金属组成的合金可以和另外一种物质密度相同等,其他组也对此提出了补充。整个讨论激烈地进行着,充分显示了学员们探究的热情以及从中所获得的乐趣,最后达成了合理的归类方案。
归类活动完成之后,曾老师就此实验提出了一个问题供大家讨论:大家认为把这个探究活动作为七年级科学课中“密度概念的引入”实验合不合理?接下来又进行了一场非常激烈的讨论,各组都提出了本组独到的见解,其他组的学员们对别的组的方案提出了异议并说出他们的理由。有的组认为合理,可以作为密度概念引入时的情景设置,便于学生深入的思考,锻炼学生思考的能力;有的则认为不合理,此实验设计太复杂,超过了学生的认知水平,因为七年级的学生对质量,体积的前概念还很少;有的则提出作为对密度概念理解的巩固性实验,这样更有利于学生理解密度概念,提高学生运用密度辨别物质的能力。最后在曾老师的引导和全体学员的共同努力下设计出了合理的密度概念引入的实验方案。
通过这个教学活动设计,曾老师让学员们从中得到了在实际《科学》课的教学中如何进行科学探究教学活动设计的几个深刻的启示:1、新课的学习要基于学生已有的经验而又能驱动他们超过经验解决问题,这样有利于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活动,提高学生的情感和正确的态度,这是科学学习最有价值的体验。2、要让学生能在已有的经验无法达到目的时出现一种对知识和方法的渴求。3、要让知识从学生心里“长出来”。
活动二:对葡萄酒的系列探究活动
赵光平博士主持的关于“对葡萄酒的系列探究活动”可谓是精彩纷呈。首先,赵博士用“按图索骥”的典故来引出话题,说明“传授法”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我们需要带着学生去亲身体验探究。接着,他提供给学员葡萄酒、蒸馏水、小苏打,让学员稀释一定量的葡萄酒,并加入小苏打,观察葡萄酒的颜色变化。然后带领学员进一步探究葡萄酒为什么会变色,是葡萄酒中的什么东西变色而来?学员们对此大胆地提出各种猜想,有的学员说是酒精的缘故,有的说是色素引起的,有的说是糖变了色,更有人来个全盘概括:“可能是酒精、糖、色素或者它们之间形成的六种组合。”随后,赵博士向各提供了一些实验材料,学员们则利用这些材料进行实验,积极地对自己的猜想加以证明,最后学员得出是由于葡萄酒中的色素变色所致。接下来,赵博士提供另外一种的葡萄酒来进行对比实验,让学员来进一步理解该活动。
在活动的基础上,赵博士要求学员就本次活动进行总结交流,学员们热情高涨,纷纷发言,有的说“不一定要去探究学生提出的每种猜法呢?”,有的说“学会了如何去控制探究活动中的班级秩序”,有的说“认识到生活中存在着许多探究的素材”,还有人表示通过该探究活动,提高了自己对探究活动的认识,也消除了自己对探究活动一些错误的认识。
最后,赵博士总结了这次探究活动,也回答学员的提问,讲述了本探究活动素材的得来,鼓励学员去寻找改造素材,提高探究课堂的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