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兴华科学教育网 >> 兴华学苑 >> 苑士团队 >> 第六期 >> 正文

活跃成员

热门视频


没有任何图片文章
活动报道:穿山公园野外科学考察
作者:刘韬容    文章来源:兴华科学教育网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5-12-20

在《科学(79年级课程标准(实验稿)》中,科学探究占有重要的地位。“科学探究”不仅是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而且也被列入课程的重要目标和主要内容。为了让学生能理解探究,并运用探究的方式学习科学,科学教师必须熟练掌握探究和探究性方法。但是大多数的教师缺少通过探究学习科学或进行科学探究的体验。因此在此次研修活动的最后一个下午,特别安排了主题式探究活动,教师通过亲历探究科学的过程,体验发现科学知识的价值和乐趣。

2005128 日上午,《科学(7-9年级)》课程实验骨干教师第六期国家级研修班学员在薛跃规博士的带领下来到桂林穿山公园,对桂林岩溶地质、野外生物进行科学考察。此次科学考察的形式和内容都深受武汉科学教师的欢迎,考察完毕老师们纷纷表示从中收获甚多,充分感受到科学探究的乐趣以及如何利用大自然丰富的探究资源。

“参观也探究——今日的游洞独具特色”

到公园去开展研修活动,的确让学员们兴奋。一到溶洞学员们就对穿山岩鬼斧神工般的溶洞景观和绚丽多彩的灯光渲染以及导游绘形绘色的讲解惊叹不已。但更吸引大家的却是薛博士以问题启发老师探究岩洞奇特的景观的成因,由表及里,层层深入。例如,薛博士从地质学的角度,结合溶洞里的高山瀑布、寿星迎宾、一线不见天、石柱、石钟乳、石笋、石花、石瀑、石幔、石枝、石梯田、石厅、晶针、鹅管石等景观,引领学员们根据已有的知识对喀斯特景观的特点、成因、使用价值及其预测其发展趋势进行探讨,来自不同专业背景的科学老师积极参与,洞内讨论气氛非常热烈,老师们从中真正体验到合作学习的乐趣。游洞过程中令老师们印象尤为深刻的是一线不见天的景观,一般都说“一线天”,但是此洞一条狭缝镶嵌在两面山壁间,抬头一望却不见蓝天,“为什么会与众不同?”这一疑问紧紧地牵引着老师们的心,通过猜想、假设、论证以及充分的讨论,最后初步认为可能是石灰岩本身的特点、雨水以及地震多因素综合的原因。讨论完毕,大家都情绪高涨,体会思维碰撞后成功体验的喜悦。“我要把它摄下来,带回去和我的学生一起分享对自然探究的乐趣。”老师们学习之余还不忘把资源带回自己的课堂。

“爬山也学习——野外考察的收获沉甸甸”

从岩洞中出来,已是上午十点半,但是学员们依然情绪高涨。接下来是爬穿山,对山上的植被进行考察。领队的依然是薛博士,作为研究植物的生物学博士,他信手拈来,对沿途的植物进行详细的介绍,启发老师怎样科学的认识植物,比如通过植物的叶形、花蕊、果实、树皮、树枝等多种特征识别植物和对植物进行多样化的分类。当来到一处比较茂密的森林处,薛老师开始引导学员怎样对一个植物群落进行观察,以从上到下的空间顺序,依次介绍了乔木、灌木、草本等多种植物的特征,整个植物群落间的相互依存以及植物群落的特征与周围地理环境的关系。结合考察的实际情景,薛教授还引导着学员们围绕在科学课的教学中组织学生开展相关野外考察活动、如何充分利用周围环境中的生物资源来实施教学等话题进行了研讨。通过薛老师深入浅出的讲解和科学的指导方法,老师们对植物特别的感兴趣,特别是非生物专业的学员感触颇多,许多老师由衷地感慨到“以前最怕上生物课了,觉得生物课就是那些记也记不住的分类和名称,原来生物课也可以上得这么丰富多彩。”“这是我上过的最轻松最愉快的生物课。”

持续四个小时的“上山入洞”的活动虽然消耗了学员们不少体力,但大家普遍感觉特别愉快,也颇为兴奋,纷纷表示这种“另类”的参观让他们获益良多,特别在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等方面启发很大。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姓名: E-mail:
评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内容:
验证码: